治疗褥疮可通过定期翻身、伤口清创、使用药物敷料、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褥疮通常由长期受压、营养不良、皮肤潮湿、血液循环障碍、感染等原因引起。
1、定期翻身长期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减轻局部压力。使用减压床垫或气垫床有助于分散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剪切力。观察受压部位皮肤颜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营养不良患者需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
2、伤口清创对于已经形成的褥疮,需要进行专业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剂。根据伤口情况选择湿性敷料或干性敷料。清创后需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
3、药物敷料根据褥疮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敷料。一期褥疮可使用水胶体敷料,二期可选用银离子敷料预防感染。含有生长因子的敷料可促进伤口愈合。严重感染伤口需配合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敷料更换频率视渗出情况而定。
4、物理治疗紫外线照射可杀菌并促进血液循环。低频超声波治疗能加速组织修复。红外线照射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电刺激治疗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这些物理治疗方法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5、手术治疗对于深度褥疮或久治不愈的伤口,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清创术、皮瓣移植术等。术前需控制感染和改善营养状况。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伤口受压。手术风险包括出血、感染和皮瓣坏死等。
褥疮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每日补充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伤口愈合。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发现早期压红及时处理。适当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改善血液循环。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减少摩擦。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严重褥疮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老人得了褥疮可通过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减压装置、局部用药、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褥疮通常由长期受压、营养不良、皮肤潮湿、血液循环障碍、感染等原因引起。
1、定期翻身长期卧床的老人需要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同一部位持续受压。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拽导致皮肤摩擦损伤。可使用软枕或泡沫垫支撑身体骨突部位,分散压力。对于无法自主翻身的老人,家属或护理人员需协助完成。翻身过程中需观察皮肤是否有发红、破损等异常情况。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清洁后轻轻拍干,特别是皮肤皱褶处。大小便失禁的老人需及时更换尿布,防止尿液和粪便刺激皮肤。可使用皮肤保护膜或屏障霜预防潮湿。床单被褥需保持平整干燥,选择吸湿透气的材质。避免使用塑料或橡胶垫,以免造成皮肤闷热潮湿。
3、使用减压装置可使用气垫床、泡沫垫等减压装置分散身体压力。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放气改变受压部位,泡沫垫能缓冲压力。轮椅坐垫也需选择减压型,避免坐骨部位长期受压。减压装置需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功能正常。同时仍需配合翻身护理,不能完全依赖减压装置。
4、局部用药对于轻度褥疮,可遵医嘱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创面愈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细菌感染。用药前需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深部褥疮可能需要清创后使用敷料,如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等。禁止自行使用偏方或不明成分药膏。
5、手术治疗严重褥疮如出现大面积坏死、深部组织暴露或合并骨髓炎时,可能需要手术清创。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切除、负压引流、皮瓣移植等。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控制感染,保持创面清洁。手术风险较高,需医生评估老人全身状况后决定。
褥疮护理需注重营养支持,保证充足蛋白质、维生素C和锌的摄入,促进伤口愈合。每日检查全身皮肤,特别是骨突部位。适当活动肢体改善血液循环,但避免患处受压。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出汗。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帮助老人积极配合治疗。如发现褥疮恶化或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