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得了褥疮可通过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减压装置、局部用药、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褥疮通常由长期受压、营养不良、皮肤潮湿、血液循环障碍、感染等原因引起。
1、定期翻身长期卧床的老人需要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同一部位持续受压。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拽导致皮肤摩擦损伤。可使用软枕或泡沫垫支撑身体骨突部位,分散压力。对于无法自主翻身的老人,家属或护理人员需协助完成。翻身过程中需观察皮肤是否有发红、破损等异常情况。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清洁后轻轻拍干,特别是皮肤皱褶处。大小便失禁的老人需及时更换尿布,防止尿液和粪便刺激皮肤。可使用皮肤保护膜或屏障霜预防潮湿。床单被褥需保持平整干燥,选择吸湿透气的材质。避免使用塑料或橡胶垫,以免造成皮肤闷热潮湿。
3、使用减压装置可使用气垫床、泡沫垫等减压装置分散身体压力。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放气改变受压部位,泡沫垫能缓冲压力。轮椅坐垫也需选择减压型,避免坐骨部位长期受压。减压装置需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功能正常。同时仍需配合翻身护理,不能完全依赖减压装置。
4、局部用药对于轻度褥疮,可遵医嘱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创面愈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细菌感染。用药前需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深部褥疮可能需要清创后使用敷料,如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等。禁止自行使用偏方或不明成分药膏。
5、手术治疗严重褥疮如出现大面积坏死、深部组织暴露或合并骨髓炎时,可能需要手术清创。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切除、负压引流、皮瓣移植等。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控制感染,保持创面清洁。手术风险较高,需医生评估老人全身状况后决定。
褥疮护理需注重营养支持,保证充足蛋白质、维生素C和锌的摄入,促进伤口愈合。每日检查全身皮肤,特别是骨突部位。适当活动肢体改善血液循环,但避免患处受压。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出汗。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帮助老人积极配合治疗。如发现褥疮恶化或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需立即就医。
早期褥疮一般能用褥疮膏,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褥疮膏适用于皮肤完整但出现红肿、压之不褪色的Ⅰ期褥疮,或表皮破损的浅表性Ⅱ期褥疮。若创面已出现深部组织损伤、感染或坏死,则需就医处理。
褥疮膏通常含氧化锌、凡士林等成分,可形成保护膜减少摩擦,同时保持创面湿润环境。部分产品添加抗菌剂如磺胺嘧啶银,能预防轻度感染。使用时需先清洁患处,轻柔涂抹薄层,每日2-3次。配合定时翻身、减压垫使用效果更佳。
当褥疮膏使用3-5天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渗液增多、异味、周围皮肤发热发红时,提示可能进展为Ⅲ期以上褥疮。此时需停用褥疮膏,及时就医进行清创处理。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者等高风险人群更易发生感染扩散,应尽早由医生评估。
除规范用药外,预防褥疮复发需加强营养摄入,保证每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摄入量。每2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骨突处使用记忆棉减压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避免局部潮湿刺激。定期检查皮肤状态,发现早期迹象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