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疱疹一般不会明显发痒,但可能伴随轻微刺痛或灼热感。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发热等。
手足口病的疱疹多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或小水疱,常见于手掌、足底、口腔黏膜及臀部。皮疹初期可能呈现为小红点,逐渐发展为水疱,周围有红晕。疱疹通常不会引起剧烈瘙痒,这与水痘等以瘙痒为特征的病毒感染不同。部分患者可能因口腔疱疹疼痛而拒食,婴幼儿需特别注意防止脱水。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可能与个体皮肤敏感性或继发细菌感染有关。若患儿频繁抓挠疱疹导致破溃,可能增加继发感染风险。此时皮疹周围可能出现红肿、渗液或脓性分泌物,需警惕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感染。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7-10天可自愈。患病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剪短指甲避免抓伤。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日常需做好玩具消毒、勤洗手等预防措施,托幼机构发生病例时应按规定隔离。
手足口病疫苗一般建议在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4个月小孩通常不能接种手足口疫苗。
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程序为6月龄开始接种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4个月婴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接种疫苗可能无法产生足够保护性抗体,且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部分特殊情况下,如疫情暴发期间高风险婴儿,经医生评估后可能考虑提前接种,但需严格监测接种后反应。
建议家长在婴儿满6月龄后及时预约接种,接种前确认孩子无发热、急性疾病等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