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5℃至37.5℃之间,实际体温可能因测量部位、活动状态、环境温度等因素有所波动。
腋下体温是临床常用的测量方式,正常范围为36℃至37℃。口腔体温较腋温略高0.2℃至0.3℃,耳温与肛温接近但需注意测量角度。剧烈运动、进食后或穿着过厚可能导致暂时性体温升高,安静状态下复测可恢复正常。建议选择固定时段测量,避免在哭闹、沐浴后立即检测。
体温持续超过37.5℃需警惕发热可能,若伴随精神萎靡、拒食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产儿或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体温低于36℃或波动超过1℃需医疗干预。某些免疫缺陷患儿可能出现不典型体温变化,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监测体温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水银体温计存在安全隐患应避免儿童单独使用。记录体温时需注明测量时间与部位,就诊时提供完整数据有助于医生评估。保持适宜室温,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适量饮水均有助于维持体温稳定。若出现反复发热或异常低温,应完善血常规等检查排除感染性疾病。
少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进展期可能出现肢体不对称弛缓性瘫痪,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典型症状主要有肢体疼痛、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异常及排便功能障碍。
1、前驱期症状发病初期多出现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4天。患儿可能出现38-39度中低热,伴随咽部充血、咳嗽等表现,部分病例存在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此阶段症状与普通感冒难以区分,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判断。
2、瘫痪前期症状前驱期热退后1-6天再度发热,体温可达39-40度,出现特征性脑膜刺激征。患儿常表现为颈背部强直、凯尔尼格征阳性,同时伴有全身肌肉疼痛、感觉过敏等症状。部分病例可见多汗、皮肤潮红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3、瘫痪期症状典型表现为突发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以下肢近端肌群受累最常见。瘫痪多在发热后2-3天出现,24小时内达高峰,受累肌群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病例可累及腹肌、肋间肌导致呼吸困难,延髓麻痹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4、恢复期症状急性期后2周进入恢复期,未坏死的神经细胞逐渐恢复功能。轻症患者肌力多在3-6个月改善,严重者需1-2年恢复。此阶段可见肌力逐渐回升,但可能遗留肌萎缩、关节畸形等后遗症,部分患儿出现进行性肌无力综合征。
5、后遗症期症状发病2年后进入后遗症期,常见肌肉萎缩、肢体畸形、脊柱侧弯等永久性损害。下肢不等长可导致跛行,关节挛缩影响活动功能。部分患者成年后出现进行性肌无力、疼痛等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表现。
脊髓灰质炎患儿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康复期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肌肉训练,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保持正确体位防止关节挛缩,定期评估脊柱和肢体发育情况。出现呼吸肌麻痹需及时使用呼吸机支持,吞咽困难者应调整食物质地预防误吸。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最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