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肿瘤并非均为恶性,但恶性概率较高,其中肾细胞癌占比超过80%。肾脏肿瘤性质主要与组织来源、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可分为良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嗜酸细胞瘤等,以及恶性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等。
肾脏恶性肿瘤高发与器官特性密切相关。肾脏实质内分布大量上皮细胞,这类细胞分裂活跃且易受致癌因素影响,长期接触烟草、重金属等物质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肾小管上皮细胞恶变形成的透明细胞癌占肾癌病例70%以上,肿瘤生长迅速且早期症状隐匿。影像学检查常显示肿瘤边界不清伴坏死灶,病理活检可见异型细胞浸润。对于局限性肿瘤可采用肾部分切除术,转移性病例需联合舒尼替尼苹果酸盐胶囊、阿昔替尼片等靶向药物。
肾脏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且结构规整。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异常增生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构成,CT检查呈现特征性脂肪密度影,瘤体直径小于4厘米时可定期观察。肾嗜酸细胞瘤起源于肾小管上皮,显微镜下可见均匀分布的嗜酸性颗粒,手术完整切除后极少复发。这类肿瘤多因体检偶然发现,极少导致血尿或腰痛等症状,超声检查显示包膜完整且血流信号规则。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筛查,尤其长期吸烟或高血压患者更需重视。日常应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每公斤体重1克,避免滥用解热镇痛药等肾毒性药物。若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或侧腹部包块,须及时就诊泌尿外科完善增强CT检查。
肾脏ECT检查对人体的危害通常较小,但存在少量辐射暴露和过敏反应风险。肾脏ECT检查即肾动态显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评估肾功能的无创检查方法。
肾脏ECT检查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剂量经过严格计算,辐射量相当于自然环境中数小时至数天的本底辐射,对健康成年人影响微乎其微。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短暂注射部位胀痛,多数患者无其他不适。放射性药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检查后适量饮水可加速代谢。妊娠期女性需避免此项检查,哺乳期女性应暂停哺乳数小时。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药物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或轻度皮疹,严重过敏如呼吸困难极为罕见。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可能出现显像剂滞留,但不会加重肾脏损伤。检查前需告知医生过敏史和用药史,甲状腺疾病患者需特别说明。检查后无须特殊防护,正常饮食起居即可。
检查前1天避免剧烈运动,检查时空腹2-4小时以提高图像质量。检查后24小时内可适当增加饮水量,促进显像剂排出。若出现持续头晕、心悸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日常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和尿常规有助于维护肾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