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输尿管镜取石、开放手术取石。感染性结石通常由尿路感染、代谢异常、尿流动力学改变、解剖结构异常、异物存留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结石大小、位置及并发症选择个体化方案。
1、药物排石适用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常用药物包括枸橼酸氢钾钠颗粒抑制结石形成,坦索罗辛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排石,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溶解尿酸成分。需配合抗感染治疗,如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治疗期间需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增加尿量。
2、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肾盂或上段输尿管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将结石粉碎成小颗粒后自然排出。术前需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扩散,常见并发症包括血尿、肾周血肿。禁忌证包括妊娠、未控制的尿路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及结石远端尿路梗阻。
3、经皮肾镜取石针对大于2厘米的肾结石或鹿角形结石,在超声引导下建立经皮肾通道,采用气压弹道或激光碎石后取出。需术前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术后留置肾造瘘管。可能发生出血、周围脏器损伤等风险,严重肾积水或凝血异常者慎用。
4、输尿管镜取石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通过尿道置入输尿管镜直达结石部位,配合钬激光或取石篮处理。术前需尿培养指导抗生素选择,术后可能发生输尿管穿孔或狭窄。合并输尿管畸形或急性感染者需先控制感染再行手术。
5、开放手术取石仅用于合并严重解剖异常或多次微创治疗失败者,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需同时行成形术。手术方式包括肾盂切开取石、肾部分切除术等。创伤较大且恢复期长,需严格评估肾功能及全身状况。
感染性结石患者治疗后应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和尿常规,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限制高嘌呤及高草酸食物摄入。存在代谢异常者需长期服用枸橼酸盐制剂调节尿液酸碱度,反复感染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发热、腰痛等表现需及时就医排除梗阻性肾盂肾炎。
感染性腹泻可能由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食物中毒等原因引起,感染性腹泻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肠道菌群调节、预防脱水等方式治疗。
1、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是感染性腹泻的常见原因,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病毒性感染导致的腹泻通常表现为水样便,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病毒性感染具有自限性,多数情况下无须特殊治疗,主要通过补液和调整饮食缓解症状。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病毒性腹泻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尿量。
2、细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主要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引起。细菌性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能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细菌性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细菌性腹泻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需要及时就医。
3、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主要由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引起。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能表现为果酱样便,常伴有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寄生虫感染需要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甲硝唑、替硝唑、阿苯达唑等。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饮用生水。寄生虫腹泻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需要规范治疗。
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由于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通常表现为水样便或黏液便,可能伴有腹胀、肠鸣等症状。治疗上需要根据情况停用或更换抗生素,同时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常用药物包括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酪酸梭菌活菌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需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5、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导致的腹泻通常起病急,可能表现为水样便,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食物中毒需要根据病原体选择治疗方案,细菌性食物中毒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需要静脉补液。预防食物中毒需要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感染性腹泻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急性期可进食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低纤维饮食。腹泻期间需要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以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腹泻缓解后可以适量食用香蕉、苹果等水果补充钾离子。日常需要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食物要充分加热煮熟。出现持续腹泻、血便、高热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