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可通过肛门不适、出血、脱出物等症状判断。痔疮通常由久坐、便秘、妊娠、腹压增高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肛门疼痛、便血、痔核脱出等。
1、肛门不适痔疮早期可能出现肛门坠胀、瘙痒或异物感。久坐或排便后症状加重,可能与肛门静脉丛淤血有关。生理性因素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若伴随肛门潮湿或分泌物增多,需警惕合并感染。
2、便血排便时出现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是典型表现。出血量少时多为内痔初期,与黏膜破损有关。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使用太宁栓、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药物止血。若出血呈喷射状或持续超过3天,需排除直肠息肉等病变。
3、痔核脱出排便时肛门口出现柔软肿物,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动推回或持续外脱。这与静脉丛扩张及固定结构松弛有关。二期内痔可使用消痔灵注射液,三期内痔可能需要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脱出物发生嵌顿伴剧烈疼痛时需急诊处理。
4、肛门疼痛血栓性外痔表现为肛周突发紫硬结块伴锐痛,与静脉破裂形成血块有关。急性期可外敷利多卡因乳膏,48小时后改用痔疮膏。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跳痛、发热,需联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
5、排便习惯改变长期便秘或腹泻均可诱发痔疮。粪便干燥会摩擦痔核表面,频繁腹泻则加重静脉充血。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排便。顽固性便秘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全身性疾病。
痔疮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5分钟。饮食以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忌辛辣刺激。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避免用力擦拭。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进行肛门指诊、肛门镜等检查,混合痔伴有贫血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肛周脓肿可通过局部红肿热痛、排便疼痛加剧、发热乏力、肛门分泌物异常、硬结或波动感等症状判断。肛周脓肿通常由肛腺感染、免疫力低下、肛门损伤、糖尿病控制不佳、克罗恩病等因素引起。
1、局部红肿热痛肛周脓肿早期表现为肛门周围皮肤发红、肿胀,触摸时有明显发热感,伴随持续性疼痛,尤其在久坐或排便时加重。疼痛可能放射至会阴或臀部,夜间症状更为明显。若出现此类症状,建议避免挤压患处,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源。
2、排便疼痛加剧排便时肛门区域出现撕裂样或灼烧样疼痛,可能伴随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的情况。部分患者因疼痛恐惧排便,导致便秘加重脓肿发展。此时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软化粪便,必要时遵医嘱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或使用开塞露缓解排便困难。
3、发热乏力当感染扩散可能引起全身症状,如体温超过38摄氏度、寒战、食欲减退等。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这种情况提示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抗感染治疗。
4、肛门分泌物异常脓肿破溃后可能出现黄色脓性分泌物,伴有恶臭,内裤常有污渍。分泌物刺激可导致肛周皮肤湿疹或溃烂。需每日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消毒,并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感染。若形成肛瘘需手术切开引流。
5、硬结或波动感肛门旁触及质地坚硬的肿块,后期化脓后可感到皮下液体波动。超声检查能明确脓肿范围及深度。对于较大脓肿,医生可能采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治疗。
日常应注意避免久坐久站,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酸奶等含益生菌食品。若出现反复发作的肛周脓肿,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并定期进行肛门指检和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