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急性中耳炎是指发生在儿童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或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急性中耳炎的病因主要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过敏反应等。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细菌或病毒感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是常见致病微生物。这些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导致黏膜充血肿胀和炎性渗出。患儿可能出现耳道流脓、鼓膜充血等表现。医生可能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或配合布洛芬缓解症状。
2、咽鼓管功能障碍儿童咽鼓管短平直的特点使其更易发生逆行感染。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疾病可压迫咽鼓管开口,导致中耳通气引流障碍。这类患儿常伴鼻塞、睡眠打鼾等症状。除抗感染治疗外,必要时需手术切除腺样体。家长应注意保持患儿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
3、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疾病易继发中耳炎。炎症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患儿可出现耳闷胀感、耳鸣等表现。治疗需控制原发病灶,常用药物包括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蓝芩口服液等。家长应加强患儿口鼻卫生护理,减少呼吸道病原体定植。
4、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婴幼儿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对病原体清除能力较弱。早产儿、营养不良儿童更易反复发作中耳炎。这类患儿需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补充维生素AD。对于反复感染者,医生可能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耳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5、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儿中耳炎发生率较高。过敏原刺激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继发中耳负压和积液。患儿常见揉鼻、揉眼等过敏表现。治疗需联合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并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家长应保持居室清洁,定期清洗患儿床上用品。
急性中耳炎患儿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耳痛。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促进代谢。哺乳期婴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防止乳汁逆流。恢复期避免游泳、乘飞机等可能影响中耳压力的活动。定期随访听力检查,警惕分泌性中耳炎等并发症。家长需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注意观察体温、耳部渗液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急性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镇痛药物、局部热敷等方式治疗。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抗生素可有效抑制中耳腔内病原菌繁殖,用药期间需观察体温及耳痛变化,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若出现皮疹或腹泻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复诊。
2、鼓膜穿刺对于鼓室积液严重或持续疼痛者,耳鼻喉科医生可能建议鼓膜穿刺术。该操作通过切开鼓膜引流脓液,能迅速缓解耳内压力,术后需保持外耳道干燥。穿刺后配合抗生素滴耳液使用可降低复发概率。
3、鼻腔减充血剂盐酸羟甲唑啉等鼻用减充血剂能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尤其适用于合并鼻塞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一周,避免反弹性鼻黏膜充血。儿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生理性海水喷雾等更温和的制剂。
4、镇痛药物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耳痛和发热症状,但无法替代抗感染治疗。服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其他解热镇痛药联用。婴幼儿应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建议就医评估。
5、局部热敷用温热毛巾敷于患耳周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数次。该方法适合作为药物辅助治疗,但禁止在鼓膜穿孔或外耳道化脓时使用。热敷后出现眩晕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
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用力擤鼻及游泳等增加耳压的行为。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限制奶制品摄入以防分泌物黏稠。儿童患者家长需每日观察耳道分泌物性状,若72小时内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表现,须及时复查耳内镜和听力检测。愈后三个月内建议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定期复查咽鼓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