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中耳炎可能与掏耳朵有关,但并非主要原因。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掏耳朵若操作不当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间接增加感染风险。
不当掏耳朵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中耳健康。一是使用尖锐工具或用力过猛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细菌从破损处侵入引发外耳道炎,炎症可能蔓延至中耳。二是掏耳时意外戳伤鼓膜,使病原体直接通过穿孔进入中耳腔。但这种情况在临床中相对少见,需同时存在工具污染或手部卫生不良等条件。
更常见的中耳炎诱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引起的咽鼓管堵塞,婴幼儿咽鼓管发育不全,以及游泳呛水等液体逆流情况。这些因素会导致中耳通气功能障碍,积液继发感染。掏耳朵作为日常行为,只要使用干净棉签轻柔清洁耳廓,不深入耳道,通常不会直接导致中耳炎。
保持耳部干燥清洁,避免用指甲或发夹等硬物掏耳,感冒时正确擤鼻涕可降低中耳炎发生概率。若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加重病情。
中耳炎耳朵疼可通过热敷、药物镇痛、保持耳道干燥、调整睡姿、就医治疗等方式缓解。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耳部外伤、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热敷用温热毛巾敷在患侧耳朵周围,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持续10-15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鼓膜充血和耳道压力,缓解胀痛感。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作期禁用。
2、药物镇痛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化脓性中耳炎需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儿童患者需家长确认剂量。
3、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用防水耳塞阻挡进水,游泳后及时用棉签吸干外耳道水分。潮湿环境易加重细菌滋生,导致炎症扩散。禁止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滴耳,避免损伤鼓膜。
4、调整睡姿患耳朝上侧卧可减轻充血性疼痛,用枕头适当抬高头部。避免压迫患耳,夜间疼痛加剧时可尝试半坐卧位。儿童患者家长需协助调整睡眠姿势。
5、就医治疗持续疼痛超过48小时、伴随发热或听力下降时,需耳鼻喉科就诊。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需鼓膜穿刺引流,慢性中耳炎需耳内镜清理。医生可能开具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或头孢克肟分散片控制感染。
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涕,预防感冒可降低复发概率。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暂停游泳、潜水等水上活动,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刺激。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观察耳道分泌物,发现异常及时复诊。恢复期间避免乘坐飞机或前往高海拔地区,防止气压变化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