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抑郁药期间饮酒可能加重药物副作用或降低药效,严重时可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血压异常等危险情况。抗抑郁药与酒精的相互作用主要涉及血清素综合征风险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加重、镇静作用叠加等机制。
常见抗抑郁药如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帕罗西汀片等与酒精同服时,可能引发头晕、嗜睡、注意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酒精会干扰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过程,导致血药浓度异常波动,影响治疗效果。部分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酒精同服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需严格避免。酒精还可能加剧抗抑郁药对胃肠黏膜的刺激,诱发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少数情况下,酒精与抗抑郁药联用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三环类抗抑郁药与大量饮酒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呼吸抑制。对于存在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酒精与药物联用会显著增加肝脏损伤风险。某些抗抑郁药可能降低酒精耐受性,导致醉酒反应提前出现。
建议服药期间严格禁酒,包括啤酒、红酒等含酒精饮品。若出现饮酒后心悸、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抗抑郁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配合心理治疗,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患者家属需加强用药监督,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烂牙根不拔可能导致局部感染扩散、邻牙损害或全身并发症。长期残留的烂牙根可能引发根尖周炎、颌骨囊肿等病变,严重时可诱发败血症或心内膜炎等全身感染。
烂牙根残留会持续刺激周围组织,细菌通过根尖孔进入颌骨引发慢性炎症。炎症反复发作可形成肉芽肿或囊肿,破坏周围牙槽骨结构。病灶中的细菌可能随血液循环播散至心脏、肾脏等器官。未处理的烂牙根还会导致邻牙移位、咬合紊乱,增加后续修复难度。
极少数情况下,长期存在的烂牙根可能诱发鳞状细胞癌。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出现颌骨骨髓炎等严重感染。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感染扩散,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甚至颅内感染。
建议尽早就医拔除烂牙根,术前需拍摄牙片评估根尖病变范围。拔牙后应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后再行拔牙手术,免疫力低下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潜在牙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