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可能引发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肠梗阻等并发症。直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放射治疗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抗感染、调节免疫或营养支持等治疗。
直肠炎早期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伴随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炎症持续进展时,黏膜损伤可能导致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出现里急后重或排便失禁。若反复出血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还可能造成肠壁纤维化,增加肠腔狭窄风险,甚至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
部分患者因长期腹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缺乏。免疫功能异常者可能合并皮肤、关节等肠外表现。溃疡性直肠炎存在癌变风险,尤其病史超过10年未规范治疗者需定期肠镜监测。特殊类型如放射性直肠炎可能并发肠瘘或穿孔,需警惕发热、剧烈腹痛等急症表现。
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便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记录排便情况及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与肠镜。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控制炎症,出现持续发热、大量便血时需立即就医。
溃疡性直肠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方案,轻度以药物治疗为主,中重度可能需要联合生物制剂或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方式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手术干预。
1、氨基水杨酸制剂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栓剂等药物适用于轻中度活动期患者,可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抑制炎症反应。这类药物需长期维持使用以预防复发,可能出现头痛或胃肠不适等副作用,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2、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泡沫灌肠剂、布地奈德缓释胶囊常用于急性发作期,能快速控制黏膜水肿和出血症状。由于长期使用会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通常作为短期诱导缓解用药,症状控制后需逐步减量过渡到维持治疗。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片、环孢素软胶囊适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病例,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减少复发。这类药物起效较慢需持续用药3-6个月见效,使用期间要严密监测血常规和感染迹象,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阿达木单抗注射液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靶向治疗,适用于传统药物无效的中重度患者。需通过静脉或皮下注射给药,可能增加结核复发风险,治疗前需完成结核筛查等全面评估。
5、手术干预全结直肠切除术适用于并发大出血、穿孔或癌变等危急情况,术后可能需永久性回肠造口。手术虽能根治疾病但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决策前需多学科团队评估,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和造口护理。
患者应保持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乳制品摄入,急性期可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规律进行柔和的腹部按摩和盆底肌训练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同时需通过正念减压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焦虑加重症状。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肠镜监测,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加重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