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什么病变的
发布于 2025/06/19 06:20
发布于 2025/06/19 06:20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集中在结肠黏膜,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炎症、浅表溃疡及假膜形成。典型病理变化包括肠黏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及特征性的“地图状溃疡”。
志贺菌侵入结肠上皮细胞后释放内毒素,引发黏膜层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急性化脓性炎症。显微镜下可见隐窝结构破坏,杯状细胞减少,炎症反应可延伸至黏膜下层。
2、溃疡形成:随着病情进展,坏死的黏膜上皮脱落形成多发性浅表溃疡,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边缘呈不规则“地图状”。溃疡底部可见炎性渗出物覆盖,深度一般不超过黏膜肌层,罕见穿孔。
3、假膜性改变:溃疡表面纤维蛋白、炎细胞及坏死组织混合形成灰白色假膜,内镜下呈现特征性“糠秕样”外观。假膜脱落后暴露出充血糜烂面,是产生脓血便的病理基础。
4、修复反应:
急性期后溃疡边缘上皮开始再生,肉芽组织填充缺损,通常2-3周完成修复。严重病例可能因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导致肠壁增厚,少数可发展为肠狭窄。
5、全身影响:内毒素血症可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出现中毒性痢疾,表现为微循环障碍、脑水肿甚至多器官衰竭。儿童更易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患者恢复期需注意低渣饮食,逐步增加米汤、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牛奶等产气食品。症状消失后仍需持续补充电解质溶液2周,保持肛周清洁预防继发感染。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密切监测排便性状变化,若出现持续发热或血便加重需立即复诊。
上一篇 :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为
下一篇 : 拉痢疾有血吗是什么样的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