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是血液积聚在什么部位
发布于 2025/07/18 11:02
发布于 2025/07/18 11:02
硬膜下血肿是指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硬膜下血肿主要有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三种类型,通常由外伤、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
1、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发生于头部外伤后72小时内,血液迅速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可能与颅骨骨折、脑挫裂伤、桥静脉撕裂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症状。需紧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钻孔引流术,可配合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通常在伤后3天至3周内形成,出血速度较急性期缓慢。可能与轻度头部外伤、抗凝药物使用、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常见症状包括进行性头痛、嗜睡、肢体无力等。治疗可采用钻孔引流术清除血肿,必要时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出血。
3、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常在头部轻微外伤后3周以上逐渐形成。可能与脑萎缩、硬膜下腔隙增大、反复微量出血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步态不稳、反应迟钝等。通常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可辅以吡拉西坦注射液促进脑功能恢复。
4、外伤性因素
头部外伤是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原因,外力作用导致桥静脉或皮质血管撕裂出血。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击打等均可引发,常伴随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等损伤。需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血肿量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治疗。
5、非外伤性因素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畸形、长期抗凝治疗等因素有关。自发性出血常表现为隐匿起病的头痛、神经功能缺损,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治疗需纠正凝血异常,必要时行血管造影检查排除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应保持头部抬高30度体位,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升高。饮食以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适当补充核桃、深海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康复期可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认知训练,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恢复情况。出现头痛加重、呕吐、意识改变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上一篇 : 脑出血打眼手术引流的有什么后果
下一篇 : 开颅手术后脑水肿一般会持续多久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