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中医发病机理

发布于 2013/02/25 18:08

骨质疏松病因复杂,中医中并无骨质疏松这一疾病名称,根据其临床症状,骨质疏松属于中医中骨痹、骨痿、虚劳等范畴,其中医发病机理如下。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能生髓,髓以养骨,故骨及骨髓的生长、发育、修复等均有赖于肾气的滋养。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足、肾精充实,则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坚固;若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则骨髓乏源,骨骼失养,髓弱骨枯。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精依赖脾精的滋养才能不断得以补充。

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也可造成骨骼失养。肝藏血,主筋,筋束骨,筋骨相连,且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肾虚肝亦虚,若肾精不足,肝血亏损,则骨髓失其充养,筋脉濡养不足。老者之气血衰,老年人元气渐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虚而致血瘀,这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本,也可兼有肝脾亏虚、气虚血瘀。由于患者体质差异,阴阳盛衰、气化代谢等方面的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以肾虚为主的几种基本证候类型:肾精气亏虚、肾阴虚肾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以及瘀血阻络等证。随病情发展,骨质疏松症后期各证均转为肾虚血瘀的本虚标实证。

骨质疏松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