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需结合骨密度检测、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评估,主要检查项目包括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骨代谢标志物检测、X线平片、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骨密度检查。
1、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得出T值。该检查无创、辐射量低,可准确评估骨质流失程度。结果判定标准为T值≤-2.5可确诊骨质疏松,T值在-1.0至-2.5之间提示骨量减少。
2、血液生化检查:
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包括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等指标,可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25羟维生素D检测能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态,骨钙素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等特异性标志物可反映骨转换速率。
3、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可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等骨质疏松并发症,但需骨量丢失30%以上才能显示。胸腰椎侧位片能清晰显示椎体形态改变,是筛查椎体骨折的首选方法。骨折风险评估需结合Genant半定量分级法。
4、定量CT检查: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三维测量椎体骨小梁密度,对早期骨质疏松敏感度高。该技术能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适用于肥胖患者及脊柱畸形者,但辐射剂量较高且费用昂贵。
5、超声骨密度:
跟骨定量超声通过测量声波传导速度评估骨质量,具有便携、无辐射优势。虽然不能替代双能X线诊断,但可用于社区筛查。结果需结合跟骨宽度校正,T值判定标准与双能X线不同。
骨质疏松症患者日常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豆制品等食物。维生素D建议每日补充800-1000国际单位,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可刺激骨形成。避免吸烟酗酒,居家环境需做好防跌倒措施,建议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合并疼痛或身高缩短需及时复查椎体影像。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高盐食物、高糖食物、碳酸饮料、酒精饮品和咖啡因饮品。这些食物可能加速钙质流失或抑制钙吸收,不利于骨骼健康。
1、高盐食物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含钠量高的食物会增加尿钙排泄。体内每排泄2300毫克钠会同时流失40-60毫克钙,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导致骨密度下降。日常可选择新鲜肉类替代火腿、香肠等加工食品。
2、高糖食物糖果、蛋糕等精制糖分过高的食物会干扰钙磷代谢平衡。糖分代谢过程中消耗大量B族维生素,间接影响骨胶原合成。建议用天然水果替代甜点,控制每日添加糖摄入量。
3、碳酸饮料可乐等含磷酸的碳酸饮料会使血磷浓度升高,打破钙磷平衡。磷酸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减少肠道钙吸收。可选择无糖气泡水或淡柠檬水作为替代饮品。
4、酒精饮品长期饮酒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维生素D代谢效率。乙醇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影响肠道对钙、镁等矿物质的吸收能力。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5、咖啡因饮品每日饮用超过4杯咖啡可能增加尿钙排泄量。咖啡因会短暂抑制肠钙吸收率,建议饮用时搭配牛奶补充钙质。注意浓茶、能量饮料等同样含有较多咖啡因。
骨质疏松症患者需建立长期膳食管理计划,每日保证800-1000毫克钙摄入,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补充。同时配合适量负重运动促进钙沉积,避免吸烟等不良习惯。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注意维生素D与钙剂的协同补充,夏季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