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白细胞
发布于 2025/06/24 13:58
发布于 2025/06/24 13:58
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会出现白细胞升高,主要与肠道感染、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菌毒素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强等因素有关。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病原体侵入肠道黏膜后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急性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
志贺菌释放内毒素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引发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大量释放,促进骨髓释放更多白细胞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机体针对细菌感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可能导致淋巴细胞计数变化。部分患者会出现单核细胞增多,反映机体正在清除细胞内感染的病原体。
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毒素还可激活补体系统,促进白细胞趋化聚集,在粪便和血液中均可能检测到白细胞异常升高。
严重感染时机体启动应急造血机制,骨髓加速释放入血。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出现核左移现象。这种情况提示感染较重,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变化。
细菌性痢疾患者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高纤维和刺激性食物。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和体温变化,按医嘱完成抗生素全程治疗。恢复期可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食品,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出现持续高热或血便加重应及时复诊。
上一篇 : 急性细菌性痢疾大便
下一篇 : 细菌性痢疾是哪种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