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传播方法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29 11:50
发布于 2025/06/29 11:50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污染物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患者疱疹液、唾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黏膜或分泌物可导致感染。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易通过玩具、餐具等物品间接传播。家长需注意患儿隔离,对污染物品进行含氯消毒剂处理。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近距离吸入可造成感染。流行季节应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可降低传播风险。医疗机构需对确诊患儿采取单间隔离措施。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是重要传播途径。病毒耐酸且可在水体中存活较长时间,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饮用未煮沸的水均可导致感染。建议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门把手等物品后经口鼻黏膜感染。使用含醇手消毒剂可有效灭活病毒,患儿衣物需煮沸消毒,居所要保持通风换气。
孕妇感染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妊娠晚期感染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感染易发展为重症病例。产科需做好产房消毒,对疑似孕妇实施隔离待产。
预防手足口病需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流行季节避免接触患儿,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托幼机构要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目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适龄儿童接种。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10天。恢复期仍可能排毒,要继续做好消毒工作。
上一篇 :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主要有
下一篇 : 四岁孩子手足口病多久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