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治疗骨质疏松

发布于 2016/05/13 14:16

人体骨骼是动态的器官,身体会不停制造新的骨组织,而旧的骨组织会被分解及取代。通常在35岁前后,人体骨量达到峰值。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开始流失且不可逆转。

一直被视为“老年人专利”的骨骼健康隐患,如今正不断“突破”年龄限制,悄然侵袭着年轻一族。而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知不觉间患上骨质疏松,很大程度上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酗酒、饮食重口味、喜饮咖啡、碳酸饮料等。

研究表明,在35岁前后,人体骨量在达到峰值后开始走下坡路,体内钙质“支出”大于“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质流失会进一步加速。若不及时“储备”骨量、补充钙质,骨骼质量将会变差,并进而引发骨质疏松、骨折等一系列骨骼健康问题。因此,预防骨质疏松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中青年也应提起足够的重视。

人体中的钙有99%存在骨骼和牙齿里,钙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而维生素D3能增强将钙质主动运送到细胞的能力,从而减少补钙过程中的“钙浪费”,有效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钙质和维生素D3同补能达到更好的补钙效果。

大家普遍认为,从日常饮食中就能获取到足量的钙质,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结果,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钙摄入量只有400毫克左右,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800毫克至1000毫克的日推荐摄入量相差甚远,缺口高达600毫克。

老百姓还有一种错误认识——补钙就能治骨质疏松。其实,补钙只是基础治疗,能不能吸收是另一回事。因此,首先要明确病因,对于原发的骨质疏松,除了补钙和维生素D,还要服用抑制骨破坏的药物,并且要长期坚持服用至少3年。

均衡膳食外,正确补充钙制剂弥补钙缺口,钙含量在600毫克左右的、添加了维生素D3的钙制剂就是比较合适的选择。除了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3之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多晒太阳,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都是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骨质疏松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