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防治骨质疏松

发布于 2016/05/13 14:33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就运动对骨骼的影响以及应用运动疗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以此说明,医学界强调的运动疗法,对于保持人一生骨骼生理强度的重要意义。

对骨密度的影响

骨密度是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矿物质的含量来表示,任何个体的骨密度是峰骨量和骨丢失量两者的综合。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精确测定人体整体骨强度的检测仪器,通常用骨密度指标来代替整体骨强度。骨密度指标反应了大约70%的骨强度。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在人生命的早期阶段,特别在青春发育期前后,是骨量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人在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通过运动对骨骼的适宜刺激,增加生长期骨量,为达到人一生中较高的骨量峰值提供基础骨量。骨量平衡值期的特点是:骨骼生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骨密度也处于人一生的高峰期,适度的运动与峰骨量呈正相关。人类约从40岁左右开始逐渐衰老,骨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骨量出现快速下降,体育运动对于衰老期下降的骨密度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延缓骨量丢失的效应高于体内生理状况改变所引起骨量快速丢失的效应。因此,适宜的运动可以使人体在青年时获得较高的峰骨量,并能有效地避免或减缓老年时期的骨量丢失。运动对保持人一生的骨骼生理强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骨组织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骨组织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状和力学性能是评价骨质量最有说服力的指标。而坚持适量运动能使骨组织保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和外形,并维持良好的力学性能。国内有研究者的实验结果提示:运动的去势大鼠与安静的去势大鼠相比,其骨小梁面积和骨小梁数目增加,而破骨细胞数目减少。又有研究者的实验结果表明:对卵巢切除后的大鼠实施跑台训练,运动可以提高其承载负荷能力。还有研究者认为:去势雄性大鼠保持轻度承重运动比制动具有较高的载荷极限、强度极限以及最大挠比度、弹性系数、韧性系数等。

对骨代谢的影响

骨骼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具有新陈代谢的活性,骨代谢的过程往往能反映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活动及骨基质、骨矿物质的变化。运动对骨骼的影响,可通过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反映出来。有研究者发现,绝经后妇女在健骨运动前后血液骨矿成分较为稳定,即变化不明显。还有研究者认为,运动后的大鼠与未运动的大鼠相比,血钙显著减低,而血磷、尿磷却显著增高。另有研究者发现,运动员的血钙、磷、钠、镁的变化很小。血液和尿液中骨矿物成分的测定,虽然对骨矿代谢的研究有重要价值,但并非特异性指标,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从以上结果中,我们很难得出运动对血液和尿液骨矿物成分影响的确切效应,但这并不意味这些研究结果没有意义,因此医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中。有研究者进行了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骨代谢的生化指标比较,发现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相比,反映骨形成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增高,而反映骨吸收的尿钙与肌酐比值则明显降低。有研究者证实:血清碱性磷酸酶在运动后显著增加;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的血清酸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在运动后有明显降低。他们的研究还证实,运动对骨形成的生化标志物和骨吸收的生化标志物均有影响。这表明,运动能改善骨骼的新陈代谢活性,对骨骼形成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骨骼吸收的促进作用。

运动对保持人体骨骼及全身的健康十分重要,能减少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并能缓解其症状表现,使人能够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运动疗法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