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分型

发布于 2025/05/03 12:29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分型主要有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微小病变型:

微小病变型肾病是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类型,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电镜下可见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临床表现为突发大量蛋白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但易复发。发病机制与T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循环因子损伤足细胞有关。

2、系膜增生型: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为特征,根据免疫荧光分为IgA肾病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部分患者可进展至肾功能不全。发病与黏膜免疫异常导致IgA1分子糖基化异常相关。

3、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主要病因,病理特征为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钉突形成。约70%特发性病例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需要警惕肿瘤相关性膜性肾病。

4、局灶节段硬化: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表现为部分肾小球节段性瘢痕形成,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临床特点为肾病综合征伴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对激素治疗反应差。发病机制涉及足细胞损伤和脱落,部分患者存在循环通透性因子。

5、膜增生型: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表现为系膜插入和基底膜双轨征,分为I型免疫复合物型和II型致密物沉积病。临床表现为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常伴有低补体血症。I型与慢性感染相关,II型与补体调节异常相关,预后较差。

肾小球肾炎患者需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5克,蛋白质摄入量0.6-0.8克/公斤体重。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预防呼吸道感染。定期监测血压、尿常规和肾功能,水肿明显时需记录24小时尿量。冬季注意保暖,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肾小球肾炎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