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粪便呈

发布于 2025/06/19 06:08

典型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粪便呈黏液脓血便,可能由志贺菌感染、肠道黏膜损伤、炎症反应、毒素刺激、继发脱水等因素引起。

1、志贺菌感染:

志贺菌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细菌在结肠黏膜繁殖并释放内毒素,直接破坏肠上皮细胞,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和浅表溃疡形成。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伴频繁腹泻,初期为稀水样便,24小时内转为黏液脓血便。

2、肠道黏膜损伤:

细菌侵袭结肠黏膜下层引发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组织坏死脱落。受损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和炎性渗出物混入肠腔,形成特征性黏液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吞噬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

3、炎症反应:

内毒素激活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刺激肠黏膜分泌大量黏液。炎症导致肠蠕动亢进和直肠刺激症状,患者出现里急后重感。粪便中黏液成分通常呈胶冻状,与血液混合形成粉红色或暗红色脓血便。

4、毒素刺激:

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抑制蛋白质合成,加重肠黏膜坏死。毒素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引起痉挛性腹痛,排便次数每日可达10-30次。严重者粪便呈血水样,伴有特殊腥臭味,需警惕中毒性痢疾可能。

5、继发脱水:

频繁腹泻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儿童及老年人易出现脱水症状。粪便量逐渐减少但黏液脓血成分比例增高,严重时出现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循环衰竭表现。需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患者发病期间应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减轻肠道负担。恢复期逐步增加蒸蛋、嫩豆腐等优质蛋白,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粪便需用漂白粉浸泡处理。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或血便量增多时需立即就医,重症患者可能需头孢曲松等抗生素静脉治疗。病程中建议卧床休息,每日监测体温和排便情况,脱水者可饮用含钾钠的补液溶液。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痢疾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