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30 05:15
发布于 2025/06/30 05:15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因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而出现的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的延续或加重表现。母乳性黄疸主要有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综合征两种类型,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嗜睡、吸吮力减弱等症状,多数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消退。
因早期母乳分泌不足导致新生儿摄入不足,肠蠕动减少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表现为生后3-4天黄疸加重,伴有尿量减少、体重下降超过7%。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至每日10-12次、确保正确含乳姿势改善。若血胆红素值超过光疗标准,需遵医嘱使用茵栀黄口服液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
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该酶可分解结合胆红素为未结合型。黄疸多在生后1周出现,持续3-12周,胆红素值通常不超过15mg/dl。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必要时暂停母乳24-48小时观察黄疸消退情况。血胆红素较高时可使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片。
新生儿肝脏UDPGT酶活性仅为成人的1%,处理胆红素能力有限。母乳中孕酮衍生物可能竞争性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导致未结合胆红素蓄积。表现为巩膜黄染先于皮肤,手足心最后出现黄染。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值,上升速度超过5mg/dl/天需就医。
需排除病理性黄疸如ABO溶血病、G6PD缺乏症等。母乳性黄疸婴儿一般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大便呈金黄色。若出现灰白色陶土样便、直接胆红素占比超过20%,需考虑胆道闭锁,此时应紧急进行肝胆B超检查和血清胆汁酸测定。
保证每日有效哺乳8次以上,观察婴儿清醒时每2-3小时主动寻乳表现。在阳光充足的窗前进行每日5-10分钟日光浴,避免玻璃阻挡紫外线。哺乳母亲应避免进食蚕豆、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药物。若黄疸蔓延至手足心或婴儿出现拒奶、发热,应立即就医。
母乳性黄疸婴儿应持续监测体重变化,确保每日增长20-30克。哺乳母亲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适量补充维生素D。避免使用茵栀黄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新生儿禁用茵陈蒿汤等含乙醇制剂。黄疸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有大便颜色变浅时,需进行肝功能检查和尿常规检测,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穿着浅色衣物便于观察黄疸变化。
上一篇 : 小孩病毒感染咳嗽厉害怎么办
下一篇 : 神经性厌食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