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30 11:27
发布于 2025/06/30 11:27
小儿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主要由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特发性损伤、肿瘤压迫、感染炎症及先天发育异常等。该病以多饮、多尿、低比重尿为主要表现,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和病因管理控制症状。
部分患儿存在AVPR2基因或AQP2基因突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或信号传导异常。这类患儿可能有家族遗传史,表现为出生后早期即出现持续性多尿。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长期使用去氨加压素片或醋酸去氨加压素喷雾剂,并定期监测电解质平衡。
下丘脑或垂体区域不明原因的结构损伤可能破坏神经内分泌功能。患儿常突发严重多尿,影像学检查可能未见明显占位。需排除其他病因后确诊,治疗以去氨加压素滴鼻液配合水分管理为主,避免脱水和高钠血症。
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等颅内肿瘤压迫下丘脑-垂体轴时,可导致获得性中枢性尿崩症。患儿除多尿外,可能伴随头痛、视力障碍。需通过MRI明确肿瘤位置,手术切除后部分患者激素功能可恢复,术后可能需长期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液。
脑炎、脑膜炎或自身免疫性垂体炎可引发暂时性或永久性抗利尿激素缺乏。患儿常有发热、意识障碍等感染史,脑脊液检查可见异常。急性期需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可能改善炎症性损伤,后遗症期需评估激素替代必要性。
视隔发育不良、垂体柄中断综合征等先天畸形可导致垂体功能不全。患儿多合并生长迟缓、甲状腺功能减退,MRI显示垂体结构异常。治疗需多学科协作,除去氨加压素口服崩解片外,常需补充多种垂体激素。
家长应记录患儿每日出入水量,监测尿比重和血钠水平。外出时随身携带激素药物和饮用水,避免高温环境活动。饮食需均衡钠盐摄入,定期复查垂体功能和头颅影像。若出现嗜睡、抽搐等严重脱水表现,须立即急诊处理。长期随访中需关注生长发育指标和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遗传咨询。
上一篇 : 3个月宝宝咳嗽鼻塞怎么办
下一篇 : 小孩呕吐后不久发烧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