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肠血管瘤
发布于 2025/08/05 05:51
发布于 2025/08/05 05:51
大肠血管瘤是一种发生在结肠或直肠黏膜下血管的良性肿瘤,主要由异常增生的血管组织构成。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三类,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或肠梗阻等表现。
毛细血管瘤通常体积较小,由密集的薄壁毛细血管组成,常见于直肠远端。这类血管瘤可能因排便摩擦导致间歇性无痛性便血,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静脉窦构成,多见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瘤体较大时可引起腹部隐痛或排便习惯改变。混合型血管瘤兼具两种结构特征,可能出现反复出血或贫血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肠镜检查可见黏膜下紫红色隆起病灶,超声内镜能明确肿瘤浸润深度,CT血管成像有助于评估较大血管瘤的范围。对于无症状的小血管瘤通常无须治疗,定期随访即可。直径超过2厘米的血管瘤或伴有持续出血时,可采用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套扎术或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广泛性血管瘤需考虑肠段切除术。
日常应注意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造成血管瘤破裂出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选用燕麦、西蓝花等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K有助于凝血功能。出现血便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监测有无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