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发布于 2025/08/21 07:52

白内障可能由年龄增长、紫外线辐射、糖尿病、眼部外伤、遗传等因素引起。白内障主要表现为视力模糊、眩光敏感、色彩辨识度下降等症状,可通过手术置换人工晶状体治疗。

1、年龄增长

晶状体蛋白质随年龄增长逐渐变性聚集是白内障最常见原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与氧化应激导致的晶状体纤维损伤有关。早期可通过佩戴防眩光眼镜改善症状,但最终需手术干预。典型表现为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可能伴随阅读困难或夜间视物模糊。

2、紫外线辐射

长期暴露于紫外线B波段会加速晶状体蛋白交联变性。高原地区及户外工作者发病率较高,紫外线可诱发自由基生成,破坏晶状体细胞膜结构。建议佩戴UV400防护镜片预防,已形成皮质性白内障者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虹视现象。

3、糖尿病

血糖升高导致山梨醇途径激活,晶状体内渗透压改变引发水肿混浊。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病年龄通常提前10-15年,表现为突发性近视度数增加或血糖控制后远视力波动。控制血糖可延缓进展,必要时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辅助治疗。

4、眼部外伤

钝挫伤或穿透伤可直接破坏晶状体囊膜,导致创伤性白内障。常见于眼球破裂伤或异物残留后,可能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外伤后24小时内出现向日葵样混浊需急诊处理,后期可能需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

5、遗传因素

先天性白内障多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约30%病例存在基因突变。患儿表现为出生后瞳孔区白色反光或眼球震颤,可能伴随先天性心脏病等全身异常。需在3月龄前完成晶状体切除术以防弱视发育,术后需终身视力康复训练。

预防白内障需避免强光直射眼睛,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50岁以上人群每年需做裂隙灯检查,出现视物模糊加重、色觉异常等症状时及时就诊。术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揉眼,按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预防感染,定期复查人工晶状体位置。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眼科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