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咬伤后出现红肿淤血可通过清洁消毒、冷敷热敷交替、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就医处理等方式改善。咬伤通常由皮肤破损、细菌感染、局部血管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反应异常等因素引起。
1、清洁消毒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碘伏冲洗伤口,去除口腔残留的唾液和污染物。皮肤破损处可能携带链球菌、厌氧菌等病原体,彻底清洁有助于降低感染概率。避免使用酒精直接刺激伤口,清洁后保持创面干燥透气。
2、冷敷热敷交替
受伤24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10-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可收缩血管减轻淤血肿胀。24小时后改用温热毛巾敷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注意冷热敷时用干净纱布隔开皮肤,防止温度刺激导致二次损伤。
3、外用药物
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该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口腔菌群有效。淤血明显时可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帮助消散血肿,或使用肝素钠乳膏改善局部微循环。用药前需确认无药物过敏史。
4、口服药物
若出现发热或红肿扩散,可能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该药兼具抗炎镇痛作用。伴有凝血异常者可能需要维生素K1片辅助治疗,所有口服药物须经医生评估后使用。
5、就医处理
当伤口深达皮下、出现化脓或持续发热时,需急诊清创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严重感染者可能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合并肌腱损伤者要手术修复。免疫缺陷患者被咬伤后建议预防性使用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受伤后72小时内密切观察体温和伤口变化,每日更换敷料时注意有无脓性分泌物。恢复期避免抓挠结痂部位,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促进组织修复。建议接种乙肝疫苗者检查抗体水平,未接种者需评估暴露后预防必要性。两周内限制剧烈运动防止二次出血,出现关节活动受限需排查肌腱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