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检查方法主要有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清学检查等。
1、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通过抽取患者静脉血液进行细菌培养,能够明确致病微生物种类。多次采血可提高阳性检出率,通常在发热时或寒战前采集标本。血培养结果对后续抗生素选择具有指导意义,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脏瓣膜赘生物、瓣膜穿孔等结构异常,经胸超声心动图可作为初筛检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分辨率更高。检查可评估瓣膜损害程度、心功能状态及并发症,对手术时机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3、心电图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电生理异常,间接反映心肌受累情况。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引发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心肌缺血表现。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
4、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能显示肺部淤血、肺水肿等心力衰竭征象,部分患者可见脓毒性肺栓塞导致的肺部浸润影。检查还可发现继发性胸腔积液,评估心脏扩大程度,为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提供依据。
5、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包括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检测,可反映感染活动程度。血常规检查常见白细胞升高、贫血等表现,肾功能检查可发现免疫复合物导致的肾小球肾炎。这些指标对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有辅助作用。
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尽早就医,检查期间需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限制钠盐摄入预防水肿。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疗效,出现发热、气促等症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