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病毒性乙型肝炎需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人工肝支持、并发症管理及肝移植等方式综合干预。该病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发,可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症状,需紧急就医。
1、抗病毒治疗
核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可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脏炎症。干扰素α-2b注射液适用于部分患者,但需监测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延缓肝纤维化进展,需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2、免疫调节
胸腺肽α1注射液可改善免疫功能,辅助控制病毒活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用于抑制过度免疫反应,但需警惕继发感染风险。免疫调节需结合肝功能指标动态调整,避免加重肝损伤。
3、人工肝支持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可暂时替代肝脏解毒功能,清除胆红素等毒素。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能改善肝性脑病症状,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人工肝治疗需根据凝血功能评估风险,通常需重复进行多次。
4、并发症管理
针对腹水使用呋塞米片联合螺内酯片利尿,严重时行腹腔穿刺引流。肝性脑病需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降低血氨,配合支链氨基酸注射液纠正代谢紊乱。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需及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
5、肝移植评估
符合米兰标准的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术前需控制病毒载量至检测下限。移植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胶囊等免疫抑制剂,定期监测排斥反应和乙肝复发。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但需终身随访管理。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蛋白质摄入至每日40克以下,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提供能量。密切监测意识状态和尿量变化,禁止使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家属需协助记录每日体重和腹围数据,出现嗜睡或呕血立即送医。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降低家庭接触者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