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出现白天低烧,通常表现为体温37.3-38℃。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热具有波动性,部分患者白天体温可暂时降至正常范围,但多数伴随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初期常见低烧,体温多维持在37.3-38℃之间。这种发热模式与病毒复制周期相关,白天因活动量增加可能导致体温轻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5℃。典型症状包括头痛、咽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明显的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儿童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低烧期间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表现,如持续低烧超过3天或体温骤升至39℃以上,可能提示合并细菌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高龄、慢性病患者或孕妇等特殊人群,若出现反复低烧伴随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需警惕病毒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血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抗原检测可明确诊断。
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选择易消化的粥类、果蔬等食物。体温超过38.5℃可物理降温,但禁用酒精擦浴。确诊后48小时内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效果较好,需遵医嘱规范用药。若低烧持续超过5天或出现咳脓痰、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和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