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基因检测、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诊断。动脉粥样硬化通常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遗传等因素有关。
1、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血脂、炎症标志物等指标评估风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异常可能提示血管炎症反应。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异常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相关。血液检查需空腹进行,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影像学检查
颈动脉超声可检测血管内中膜厚度,早期发现动脉壁增厚。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能显示斑块形成和狭窄程度。磁共振成像可评估血管壁结构和斑块稳定性。影像学检查无创且直观,适用于高风险人群筛查。
3、血管内皮功能检测
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反映内皮细胞健康状况。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可通过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变化评估。该检查敏感性高,但受操作者技术影响较大。
4、基因检测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性疾病可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相关。基因检测适用于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解读。
5、临床症状评估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胸闷等表现。医生会结合年龄、危险因素和体格检查综合判断。踝肱指数测定可评估下肢动脉血流情况。临床症状评估需与其他检查结果相互印证。
建议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