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筋膜炎与神经鞘瘤可通过发病部位、生长速度、影像学特征、病理表现及症状差异进行区分。结节性筋膜炎多见于四肢皮下组织,生长迅速且可自行消退;神经鞘瘤则好发于外周神经走行区域,生长缓慢且需手术切除。两者在超声或MRI检查中表现不同,最终确诊需依赖病理活检。
结节性筋膜炎常见于20-40岁人群,多因外伤或过度运动诱发局部成纤维细胞增生,表现为质硬、活动度差的皮下结节,伴压痛但无放射痛。超声显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团块,MRI呈T1等信号、T2高信号。病理可见黏液样基质中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排列,无核分裂象。部分病例可自行缓解,若持续增大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或手术切除。
神经鞘瘤起源于施万细胞,好发于头颈部及四肢神经干,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圆形包块,按压可诱发沿神经分布的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超声可见边界清晰的均质低回声肿物伴后方增强,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靶征。病理特征为AntoniA区(细胞密集区)与AntoniB区(疏松黏液区)交替分布,S-100蛋白染色阳性。治疗需完整手术切除避免复发,术中需注意保护神经功能。
日常发现体表肿块应避免反复按压刺激,记录肿块大小变化及伴随症状。若出现短期内快速增大、夜间痛或神经压迫症状,需及时至普外科或神经外科就诊。术后患者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恢复情况,神经鞘瘤切除后需进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