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好发人群主要有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者、有肠癌家族史者、慢性肠道疾病患者、肥胖人群及中老年群体。大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统称,发病与遗传、环境、慢性炎症刺激等多种因素相关。
一、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者
长期摄入过多红肉、加工肉制品及高脂肪食物,同时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能增加肠道黏膜受致癌物刺激的概率。这类人群肠道蠕动减缓,有害物质滞留时间延长,易诱发肠黏膜异常增生。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
二、有肠癌家族史者
直系亲属患大肠癌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尤其存在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时。基因突变导致肠上皮细胞修复机制异常,可能加速癌变进程。建议40岁起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必要时可考虑基因检测筛查。
三、慢性肠道疾病患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黏膜反复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发生异型增生。病程超过8-10年者风险更高,需每1-2年接受结肠镜监测,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活动。
四、肥胖人群
体质量指数超过28的肥胖者,内脏脂肪堆积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慢性低度炎症等机制促进肿瘤发生。腹部肥胖与大肠癌关联性更强,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需警惕。建议通过有氧运动和饮食控制将体重降至正常范围。
五、中老年群体
50岁以上人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逐渐退化,对致癌物敏感性增加,且多伴随肠息肉等癌前病变。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上升约一倍。推荐50-75岁人群每5-10年进行粪便潜血试验联合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可及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建立规律筛查意识,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症状时及时就诊。日常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纤维摄入,限制加工肉制品摄入每周不超过500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40岁以上高危人群建议每3-5年接受一次结肠镜检查,早期发现的可通过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