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可通过控制体重、避免长期腹压增加、加强盆底肌锻炼、治疗基础疾病、调整生活习惯等5方面预防。尿失禁可能与盆底肌松弛、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损伤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漏尿、尿急迫感等症状。
1、控制体重
超重会增加腹部压力,导致膀胱和盆底肌承受额外负荷。长期压力可能削弱盆底肌功能,引发压力性尿失禁。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减少腹腔压力对泌尿系统的压迫。建议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2、避免腹压增加
长期便秘、重体力劳动或慢性咳嗽会导致腹压持续升高。排便时过度用力可能损伤盆底神经肌肉,搬运重物会使膀胱压力骤增。日常应保持排便通畅,搬运重物时使用正确姿势,慢性咳嗽患者需及时治疗呼吸道疾病。孕妇尤其需要注意避免提重物和久站久坐。
3、盆底肌锻炼
凯格尔运动能有效增强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群力量。正确方法是收缩肛门和尿道周围肌肉,保持5秒后放松,每日重复30-50次。产后女性、更年期妇女可坚持训练,配合生物反馈治疗仪效果更佳。持续锻炼3个月以上可改善60%压力性尿失禁症状。
4、治疗基础疾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损伤膀胱神经,前列腺增生会引发梗阻性尿失禁。泌尿系统感染需及时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应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病因。
5、调整生活习惯
限制咖啡、酒精等利尿饮品摄入,每日饮水控制在1.5-2升且分次饮用。避免憋尿行为,排尿间隔不超过3小时。睡前2小时减少液体摄入可改善夜尿。选择棉质透气内裤,会阴部保持清洁干燥。更年期女性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三醇乳膏可改善尿道黏膜萎缩。
预防尿失禁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可记录排尿日记帮助诊断,突发严重漏尿或血尿需立即就医。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坐姿保持脊柱直立减轻盆腔压力,游泳和瑜伽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