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普拉唑和雷贝拉唑均属于质子泵抑制剂,但两者在起效时间、代谢途径及适应症侧重上存在差异。艾普拉唑抑酸作用更持久,适合夜间酸突破控制;雷贝拉唑起效更快,对餐后酸分泌抑制效果更显著。
1、起效时间
雷贝拉唑在口服后1小时内即可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抑酸作用迅速,尤其适合需快速缓解烧心症状的患者。艾普拉唑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3-5小时,但单次给药后抑酸持续时间可超过24小时,更适合需要长效控酸的情况。
2、代谢途径
雷贝拉唑主要通过非酶代谢途径分解,受肝药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小,不同人群疗效差异不明显。艾普拉唑则部分依赖CYP3A4代谢,与克拉霉素等CYP3A4抑制剂联用时需注意剂量调整。
3、适应症侧重
雷贝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率略优,且被批准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一线方案。艾普拉唑因长效特性更常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维持治疗及卓-艾综合征等需持续抑酸的疾病。
4、药物相互作用
雷贝拉唑与氯吡格雷联用时不需调整剂量,因其不影响CYP2C19活性。艾普拉唑可能增强华法林抗凝效果,联合使用需监测INR值,地高辛血药浓度也可能因艾普拉唑而升高。
5、特殊人群使用
雷贝拉唑在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中无需减量,而艾普拉唑在Child-PughC级肝硬化患者中剂量应减半。妊娠期使用雷贝拉唑为B级证据,艾普拉唑为C级证据。
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期间应定期评估骨密度变化,长期服药者需注意补充维生素B12及镁剂。避免与高剂量甲氨蝶呤联用,服药期间出现持续性腹泻或关节痛需及时就医。胃溃疡患者用药4-8周后建议复查胃镜确认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