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出性心包炎可通过调整体位、控制液体摄入、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预防感染等方式护理。渗出性心包炎通常由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尿毒症、外伤等原因引起。
一、调整体位
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减少静脉回流以缓解呼吸困难。避免平卧位导致心包积液压迫心脏,加重症状。日常活动中可借助靠垫支撑背部,保持30-45度倾斜。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协助翻身,防止压疮形成。
二、控制液体摄入
每日饮水量限制在1000-1500毫升,避免加重心脏负荷。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尿量与水肿变化。饮食选择低盐、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蒸蛋等。合并肾功能不全时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
三、监测生命体征
定期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注意有无奇脉或颈静脉怒张。体温监测可帮助判断感染性心包炎进展。若出现收缩压下降、脉压差缩小等心包填塞征象,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四、遵医嘱用药
细菌性心包炎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结核性心包炎需联合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抗结核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疼痛,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用于免疫抑制。
五、预防感染
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日紫外线消毒30分钟。穿刺引流术后需每日更换敷料,观察穿刺点有无渗液。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帕遮挡,避免呼吸道病原体传播。免疫力低下者可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护理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若出现嗜睡、烦躁等脑缺氧表现应及时处理。恢复期可逐步增加床边活动,从被动关节运动过渡到主动步行训练。饮食遵循低脂高纤维原则,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积液吸收情况,避免剧烈运动直至医生确认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