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口炎是指因放射线照射导致的口腔黏膜炎症,主要分为急性放射性口炎和慢性放射性口炎两种类型。放射性口炎多见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口腔黏膜受到电离辐射损伤而引发炎症反应。
1、急性放射性口炎
急性放射性口炎通常在放射治疗开始后1-2周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患者常感到口腔灼痛,进食困难,严重时可伴有唾液分泌减少和味觉改变。急性放射性口炎的发生与放射线对黏膜上皮细胞的直接损伤有关,黏膜基底细胞分裂受抑制导致黏膜修复障碍。临床可使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配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凝胶局部涂抹,必要时可短期使用醋酸地塞米松口腔贴片缓解炎症。
2、慢性放射性口炎
慢性放射性口炎多在放射治疗结束数月或数年后发生,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萎缩、苍白、干燥和纤维化。患者常有持续性口干、黏膜敏感和进食疼痛等症状。慢性放射性口炎是由于放射线导致黏膜下小血管和唾液腺损伤,引起组织缺血和唾液分泌减少所致。治疗上可使用人工唾液缓解口干症状,配合维生素E软胶囊内容物局部涂抹改善黏膜营养,严重纤维化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松解。
3、发病机制
放射性口炎的发生涉及多重机制。放射线可直接损伤黏膜上皮细胞DNA,抑制细胞增殖,同时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放射线还会损伤黏膜下微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炎和血栓形成,导致黏膜缺血。此外,放射线对唾液腺的损伤会减少唾液分泌,破坏口腔微环境,加重黏膜病变。
4、高危因素
放射性口炎的发生风险与放射总剂量、分割方式、照射野大小等因素相关。同步放化疗、口腔卫生不良、吸烟饮酒等都是放射性口炎的危险因素。头颈部肿瘤患者中,口腔癌、鼻咽癌患者发生放射性口炎的风险较高。老年患者、营养不良患者以及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也更容易发生严重的放射性口炎。
5、预防措施
预防放射性口炎需在放疗前进行口腔全面检查和处理,消除潜在感染灶。放疗期间应加强口腔护理,使用软毛牙刷和温和漱口水,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营养摄入,必要时使用蛋白粉等营养补充剂。放疗时可配合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液含漱,新型放射防护剂如氨磷汀也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放射性口炎患者应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多次用温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饮食宜选择温凉、柔软、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可使用吸管饮水减少黏膜刺激,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定期复诊评估黏膜恢复情况,严重疼痛影响进食时可考虑营养支持治疗。放疗后长期随访中应注意口腔黏膜变化,警惕放射性龋齿和放射性骨坏死等晚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