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椎骨折后遗症主要有慢性疼痛和排便功能障碍。尾椎骨折多由跌倒、撞击等外力作用引起,可能影响骶尾关节活动度及周围神经功能。
1、慢性疼痛
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异常骨痂或瘢痕组织,压迫尾骨周围神经末梢导致持续性隐痛。疼痛在久坐、排便或性交时加重,部分患者出现放射至会阴部的牵涉痛。急性期可通过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慢性期需配合微波理疗或局部封闭治疗。建议使用环形坐垫减轻尾骨压力,避免骑行等挤压尾椎的运动。
2、排便功能障碍
骶尾部神经丛损伤可能引起肛门括约肌协调异常,表现为排便时疼痛加剧、便意感知减弱或里急后重感。严重者可并发大便失禁,与阴部神经受压导致的直肠敏感性降低有关。确诊需结合肛门指诊和肌电图检查,治疗可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配合生物反馈训练改善盆底肌功能。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排便习惯。
尾椎骨折后应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睡眠时采取侧卧位减少尾骨受压。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持续疼痛或二便异常需及时就诊康复科。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可适量食用牛奶、西蓝花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