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的人是有迹可循的,56岁大哥患肠癌,日常多半有这2个习惯

发布于 2025/09/17 10:00

56岁的张先生最近总感觉肚子隐隐作痛,排便习惯也变得不规律。起初他以为是普通的肠胃不适,直到便血症状出现才去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为肠癌中期。医生在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后发现,两个看似平常的行为,竟是诱发癌症的“隐形杀手”。

一、长期忽视的肠道报.警信号

1、排便习惯改变最容易被忽略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或每两天1次都属正常。但如果出现持续便秘与腹泻交替、排便不尽感、粪便变细等情况超过两周,就要警惕肠道病变。张先生就是长期把腹泻当“吃坏肚子”,耽误了最佳就诊时机。

2、便血不一定是痔疮

很多人发现便血第一反应是痔疮,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痔疮出血颜色鲜红且附着粪便表面;肠道肿瘤出血多呈暗红色,常与粪便混合。张先生早期就曾把暗红色血便误认为痔疮复发。

二、两个高危习惯堪比“致癌加速器”

1、无肉不欢的饮食模式

张先生每天必吃半斤红肉,尤其爱吃烧烤和腌腊制品。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指出,每天摄入超过100克红肉,肠癌风险增加17%。加工肉类含有的亚硝酸盐更是明确致癌物。

2、久坐不动的“沙发土豆”

作为办公室职员,张先生连续坐着工作6-8小时是常态。研究显示,久坐会使结肠蠕动减缓,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每天静坐超过10小时的人,肠癌风险比活动量大的人高40%。

三、肠癌预防的黄金法则

1、膳食纤维是肠道“清道夫”

每天保证25-30克膳食纤维摄入,相当于1碗燕麦+2份绿叶菜+1个苹果。水溶性纤维能促进益生菌繁殖,不溶性纤维可以加速肠道蠕动。

2、运动要“少量多次”

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3-5分钟,每天保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简单的快走就能使肠癌风险降低20%,因为运动时腹肌收缩相当于给肠道做按摩。

3、筛查要抓住“黄金窗口期”

40岁后建议每年做1次粪便潜血检测,50岁起每5年做1次肠镜检查。早期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仅剩15%。张先生若能提前5年筛查,很可能发现癌前息肉。

四、这些症状别当成“小毛病”

1、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半年内体重减轻超过5%就要警惕。

2、持续腹部隐痛

疼痛位置固定且逐渐加重,夜间更明显,服用常规肠胃药无效。

3、贫血症状突现

肿瘤慢性出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容易疲劳、头晕目眩。

肠道是人体最辛苦的器官之一,每天要处理各种食物残渣和毒素。改掉不良习惯、重视身体信号、定期做好筛查,这三道防线能帮我们远离肠癌威胁。从今天开始,给肠道多一点关爱吧!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