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上有耵聍时,如果耵聍量较少且未引起听力障碍或疼痛,不建议自行处理;如果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立即就医由专业医生清理,避免自行操作可能导致鼓膜损伤或耳道感染。首先判断症状严重程度,再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
1、了解耵聍的形成及风险
耵聍是耳道分泌物与灰尘、皮屑等结合后形成的物质,具有保护耳道的作用。但过多耵聍累积甚至附着于鼓膜上,可能引发耳闷、听力下降甚至耳痛。如果鼓膜上有耵聍且自己用不当方法处理,可能导致鼓膜划伤、穿孔甚至中耳感染。
2、自行清理的方法适用于轻微情况
若耳内仅有少量耵聍且未完全堵塞,可尝试安全的方式辅助清理:
使用耳科用药软化耵聍:药物如过氧化氢滴耳液、耵聍滴剂可帮助软化耵聍。将头侧向一边,滴2-3滴药液,每次保持5-10分钟后再用清水轻轻冲洗耳道,但务必避免用力过大。
温水冲洗法:准备37℃左右的温水,用注射器缓慢将水注入或倾倒出耳道,重复几次以帮助耵聍脱落。过程需非常轻柔,避免伤害耳膜。
3、症状加重或风险较高时,必须就医
当耵聍已附着在鼓膜表面或伴随疼痛、听力急剧下降,需到耳鼻喉科接受医务人员的处理。在医院,医生通常会选择以下三种专业处理方式:
机械法耳钩或镊子直接摘除:适合表面位置浅的耵聍。
冲洗法:利用生理盐水或专用医疗设备冲洗耳道,清除耵聍。
吸引法负压吸引设备:对于鼓膜深处难以清理的耵聍更为精准。
4、预防未来耵聍堆积
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反复发生,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频繁挖耳,过度清洁可能破坏皮肤的正常分泌平衡。
洗头或游泳时避免水进入耳道,可适当使用耳塞防护。
若耳道容易产生较多分泌物或曾出现耵聍栓塞,应定期由医生进行专业检查及清理。
如果耳朵出现不适症状且自行清理未改善,应避免进一步操作,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免增加耳道或鼓膜的损伤风险。健康用耳,从预防与科学处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