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分为五期,发病因素通常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外伤以及其他病理性疾病等。应通过科学的诊断评估分期,同时根据不同病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慢性肾衰竭的分期
慢性肾衰竭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下降程度分为五期:
一期:轻度肾损伤期GFR≥90ml/min/1.73㎡
因肾功能基本维持正常,常无明显症状,通常在其他疾病体检中被发现。
二期:肾功能轻度减退期GFR 60-89ml/min/1.73㎡
可能出现轻微乏力、水肿等问题,但仍较隐匿。此时及时干预可延缓病程。
三期:肾功能中度减退期GFR 30-59ml/min/1.73㎡
患者可表现出疲劳、贫血、食欲减退等,需密切监控肾功能。
四期:肾功能重度减退期GFR 15-29ml/min/1.73㎡
症状明显,尿毒素堆积导致全身不适,需考虑透析准备。
五期:终末期肾病GFR<15ml/min/1.73㎡
又称尿毒症期,需透析或肾移植支持生命。
2、引发慢性肾衰竭的发病因素
遗传:先天性肾疾患
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家族遗传性疾病会增加肾衰风险。若家族中有肾病史,建议定期检查肾功能。
环境因素:药物滥用和污染
长期滥用止痛药、抗生素可能诱发肾损伤。饮用被污染水源或接触有毒金属如铅汞,也可能伤害肾功能。
生理因素: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慢性肾衰竭的两大主因,它们可损害肾小球微血管。积极治疗原发病是保护肾功能的关键。
外伤:外力伤害或手术并发症
肾脏外伤或腹腔手术感染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术后监控极为重要。
病理性疾病:免疫性或传染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免疫疾病可能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同样,反复尿路感染也需警惕进展为肾病。
3、应对和治疗建议
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ACEI如依那普利、ARB如缬沙坦等药物,延缓蛋白尿和肾损伤进展。中晚期则需补充纠正贫血、调节电解质失衡的支持用药。
饮食控制: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对减轻肾负担有帮助,同时增加蔬果有益于代谢平衡,但应限制富钾食品如香蕉、橙子以避免高钾血症。
肾替代疗法:对晚期患者,透析和肾脏移植是常用方案,需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慢性肾衰竭的分期明确,病因复杂而多样,及时干预能延缓其进展和并发症风险。一旦出现肾功能异常,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诊断和治疗,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护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