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粉碎性骨折可通过石膏固定、跟骨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融合术、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该损伤通常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骨质疏松、重物砸伤、运动创伤等原因引起。
1、石膏固定: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通过石膏托或管型石膏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限制足部活动以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时间通常为6-8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情况。
2、跟骨牵引:
针对严重移位骨折的临时处理措施。通过跟骨穿针进行持续骨牵引,利用韧带整复作用改善骨折移位,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10-1/7,维持2-3周。
3、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对于关节面塌陷超过3毫米的移位骨折,需手术恢复跟骨解剖结构。常用锁定钢板、空心螺钉等内固定器材,术中需重建距下关节面,术后早期开始非负重功能锻炼。
4、关节融合术:
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伴关节面无法重建的病例。通过切除破损关节面并使用钢板螺钉固定,使距下关节发生骨性融合,术后需石膏固定8-12周直至骨愈合。
5、康复训练:
骨折愈合后需系统康复治疗,包括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CPM机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渐进性负重练习等。后期加入平衡训练和步态矫正,恢复足部负重功能。
恢复期间建议高钙饮食如乳制品、豆制品,配合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折修复。康复中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后期逐步过渡到慢跑等负重训练。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出现持续疼痛或肿胀需及时就医。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水肿,日常活动使用助行器分担体重。
脚后跟裂口可能与皮肤干燥、真菌感染、维生素缺乏、机械摩擦、糖尿病等因素有关。脚后跟裂口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皲裂、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继发感染。
1、皮肤干燥气候干燥或饮水不足会导致皮肤角质层水分流失,足跟部位角质增厚后易出现横向裂纹。日常可涂抹含尿素、凡士林的润肤霜,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洗脚。冬季建议穿棉袜保持足部湿润。
2、真菌感染足癣等真菌感染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导致角质异常增生和皲裂。常伴随脱屑、瘙痒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药物,同时需对鞋袜消毒处理。
3、维生素缺乏长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会影响皮肤修复能力。需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制剂。
4、机械摩擦长期赤足行走或穿着不合脚鞋子,足跟反复摩擦会导致角质层机械性损伤。建议选择软底鞋,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睡前可用温水浸泡软化角质。
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足部皮肤易干燥开裂且难以愈合。需严格控糖并定期检查足部,出现裂口应及时就医处理以防发展为糖尿病足。
日常应注意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抓挠裂口部位。每次洗脚后及时擦干并涂抹保湿剂,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袜和软底鞋。若裂口持续不愈、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或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须尽快到皮肤科或内分泌科就诊。冬季可适当使用加湿器改善环境湿度,饮食中增加优质蛋白和必需脂肪酸摄入有助于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