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来袭可通过加强保暖、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适度锻炼、合理饮食等方式预防冬季高发疾病。冬季高发疾病通常由寒冷刺激、病毒活跃、免疫力下降、空气干燥、生活习惯改变等原因引起。
1、加强保暖寒冷刺激易导致血管收缩,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或加重关节疼痛。外出时应穿戴帽子、围巾、手套,重点保护头部、颈部和四肢末端。夜间睡眠可使用电热毯预热被褥,但避免整夜通电。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足部保暖,建议穿着加绒棉袜。
2、接种疫苗冬季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活跃,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建议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在11月前完成接种。疫苗防护期约6-8个月,需每年定期补种。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
3、保持室内通风密闭环境易滋生细菌病毒,每天应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使用暖气时可在室内放置水盆或加湿器,维持湿度在40%-60%之间。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避免军团菌等病原体传播。通风时注意避开早晚低温时段,防止冷空气直吹。
4、适度锻炼冬季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或进行室内游泳、瑜伽等活动。运动时间宜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避免清晨和傍晚寒冷时段。运动前充分热身,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屏气用力动作,如举重、拔河等。
5、合理饮食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坚果类食物提供不饱和脂肪酸。每日保证300-500克新鲜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可适量食用生姜、大蒜等辛温食材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高盐高脂饮食,控制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
冬季需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外出归来后可用淡盐水漱口清洁鼻腔。发现持续咳嗽、胸闷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家中常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低温症可能由环境暴露、代谢异常、药物影响、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引起。低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摄氏度的病理状态,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干预措施。
1、环境暴露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且保暖不足是低温症的常见诱因。寒冷环境中体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但持续暴露会导致产热不足。常见于户外工作者、登山者或衣物单薄者,可能伴随寒战、皮肤苍白等症状。需立即脱离寒冷环境,通过被动复温逐渐恢复体温。
2、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导致产热减少。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皮肤干燥等伴随症状,需通过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改善代谢状态。严重营养不良或低血糖也会影响能量代谢,需及时补充营养。
3、药物影响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片、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胶囊、酒精等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这些物质可能扩张外周血管加速散热,或直接抑制寒战产热机制。出现药物性低温需停用相关药物,必要时使用纳洛酮注射液拮抗。
4、神经系统疾病下丘脑病变、脊髓损伤等可能破坏体温调节功能。如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中枢性低温,伴随意识障碍或偏瘫。需治疗原发病同时采用主动体外复温,严重时需静脉输注加温液体。
5、内分泌失调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艾迪生病会导致糖皮质激素缺乏,影响产热过程。患者可能伴有低血压、皮肤色素沉着,需补充氢化可的松片。垂体功能减退也会引发多激素缺乏,需针对性替代治疗。
预防低温症需注意环境保暖,避免潮湿衣物贴身。老年人、婴幼儿等体温调节能力弱者应加强室内温度监测。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查甲状腺、肾上腺功能,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出现持续畏寒、意识模糊等表现时须立即就医,避免使用电热毯等快速复温方式造成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