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评估、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等方式诊断。主动脉夹层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外伤或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
1、影像学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内膜撕裂位置、真假腔范围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磁共振血管成像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避免造影剂肾损伤。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急诊床旁快速评估,尤其对A型夹层敏感度高。胸部X线检查可能显示纵隔增宽或主动脉轮廓异常,但特异性较低。
2、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检测对排除诊断有较高价值,水平超过500μg/L时需警惕。血常规可能显示贫血或白细胞升高,反映组织缺血或炎症反应。心肌酶谱检查用于鉴别急性心肌梗死,约20%的A型夹层会合并冠状动脉受累。肾功能和电解质监测可评估器官灌注状态,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临床症状评估突发撕裂样胸痛是典型表现,疼痛常向背部或腹部放射。血压异常表现为双上肢压差超过20mmHg或下肢血压降低。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晕厥、偏瘫等,提示颈动脉或脊髓动脉受累。肠系膜缺血可导致腹痛、便血,肾动脉受累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4、病史采集需重点询问高血压控制情况,约70%患者有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如马凡综合征或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近期心脏介入手术或主动脉操作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吸烟、高脂血症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需详细记录。
5、体格检查心脏听诊可能发现主动脉瓣反流杂音,提示根部扩张或瓣环撕裂。周围脉搏不对称或消失是重要体征,需对比四肢血压测量。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脊髓缺血导致的肌力减退或感觉异常。腹部触诊压痛可能提示腹腔脏器灌注不足。
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需绝对卧床制动,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加重撕裂。急诊就医时应优先完成增强CT检查,确诊后根据Stanford分型选择手术或药物保守治疗。术后需长期控制血压在120/80mmHg以下,定期随访主动脉影像学变化。戒烟限酒、低盐饮食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马凡综合征患者应接受遗传咨询。
主动脉夹层应优先就诊心血管内科或心脏外科。主动脉夹层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撕裂样胸痛、血压异常、晕厥等症状。
1、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和药物保守治疗。若患者病情稳定且夹层范围局限,可通过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控释片、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控制血压和心率,减少主动脉壁压力。同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完善CT血管造影等检查评估病情进展。
2、心脏外科心脏外科主要处理需手术干预的主动脉夹层。对于Stanford A型夹层或合并器官缺血的患者,需紧急行主动脉置换术或支架植入术。手术可修复撕裂的主动脉内膜,防止夹层破裂导致大出血。术后需在重症监护室观察,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
3、急诊科突发剧烈胸痛患者可先至急诊科初步处理。急诊医生会快速完成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排除急性心梗,同时通过镇痛药物如盐酸吗啡注射液缓解疼痛。确诊后立即联系心血管专科会诊,确保患者及时转运至相应科室。
4、影像科影像科通过增强CT、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技术明确夹层范围和分型。检查结果直接影响治疗决策,如确定破口位置、是否累及冠状动脉或头臂动脉。影像诊断是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需与临床科室紧密协作。
5、重症医学科术后或危重患者需转入重症医学科监护。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的用量,维持器官灌注。同时预防肺部感染、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或血液净化治疗。
主动脉夹层属于急危重症,确诊后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血管撕裂。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控制血压波动。术后康复期应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定期复查主动脉CTA。若出现新发疼痛或意识改变,须立即返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