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通常与血糖控制不佳、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糖尿病导致体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血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消耗加速、胃肠功能紊乱、合并其他消耗性疾病等。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时,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供能,机体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获取能量。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尿糖排泄增多,每日可流失数百千卡热量。这种情况需通过胰岛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药改善血糖控制,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
胰岛素缺乏会激活脂肪酶,加速脂肪组织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大量脂肪酸在肝脏代谢产生酮体,严重时可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多尿、烦渴、呼气烂苹果味等症状。需监测血酮水平,必要时静脉补充胰岛素,常用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配合补液治疗。
肌肉蛋白持续分解为氨基酸参与糖异生,导致肌肉组织逐渐流失。患者常伴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蛋白质摄入量,适量补充支链氨基酸,同时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控制血糖。
长期高血糖可损伤自主神经,引发胃轻瘫或肠蠕动异常。表现为餐后腹胀、早饱、便秘与腹泻交替等。需少量多餐,选择低纤维饮食,必要时使用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
糖尿病患者易合并结核、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若出现持续低热、夜间盗汗、局部包块等症状,需完善胸部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确诊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记录每日饮食摄入。建议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如燕麦、杂粮等,分5-6餐少量进食。适当进行抗阻训练有助于维持肌肉量,但需避免空腹运动。若1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或出现明显乏力,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注意足部护理,预防因感觉减退导致的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