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2.68万次浏览

葛伟 副主任医师

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心脏结构改变等因素有关。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可能由遗传因素、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引起。

1、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

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可导致动作电位时程改变,如钾离子通道功能减弱可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增加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的发生概率。钠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传导速度减慢,钙离子通道异常则可能影响心肌收缩力和电稳定性。这些离子通道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性的。

2、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

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可导致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异常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结传导阻滞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可引起QRS波群增宽。传导系统的异常可能是由于纤维化、缺血、炎症或退行性变等原因造成的。

3、心脏结构改变

心脏结构改变是心律失常的另一重要机制。心肌梗死后的瘢痕组织可形成折返环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病引起的心室扩大和纤维化可增加心律失常风险。心脏瓣膜病导致的心房扩大是房颤的常见原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也可能因手术瘢痕而出现心律失常。

4、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显著影响心脏电活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增加心肌细胞自律性,降低室颤阈值。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自主神经失衡常见于情绪应激、剧烈运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等情况。

5、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

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是心律失常的可逆性原因。低钾血症可增加心肌细胞兴奋性,高钾血症则可抑制传导。低镁血症常与尖端扭转型室速相关。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他如洋地黄中毒、抗精神病药物等也可诱发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色蔬菜等。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定期监测心率变化,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出现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