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或提示潜在疾病,需结合具体病因评估危害程度。主要有免疫功能受损、过敏反应减弱、寄生虫感染概率升高、药物副作用、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抗寄生虫和免疫调节,其数量减少可能削弱机体对特定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长期偏低者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或伤口愈合延迟,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并排查慢性炎症性疾病。
该细胞释放的组胺酶可缓解过敏反应,数值偏低时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异常波动。部分患者会出现原有湿疹或哮喘症状减轻的假象,实则反映免疫监控功能下降,需通过血清IgE检测辅助判断。
嗜酸性粒细胞是抵御蠕虫感染的主力军,持续偏低可能增加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感染风险。疫区居民或宠物饲养者出现不明原因腹泻时,应考虑完善粪便虫卵检查。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β受体激动剂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可能抑制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生成。此类情况通常伴随中性粒细胞增多,停药后多数可自行恢复。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导致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往往同时伴随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减少,需通过骨髓穿刺明确诊断,必要时使用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偏低时应避免生食海鲜等可能含寄生虫的食物,加强个人卫生防护。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伴随乏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血液科就诊。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但不可自行服用免疫调节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