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肾病科
膜性肾病1期可通过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调整饮食、预防感染、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与自身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药物毒性、病毒感染等原因有关。
1、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加速肾小球损伤,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如贝那普利、缬沙坦、氯沙坦等。每日监测血压并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避免高盐饮食和情绪波动。
2、减少蛋白尿:大量蛋白尿会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采用足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环磷酰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等药物。定期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维持尿蛋白<0.5g/24h为理想目标。
3、调整饮食: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g,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8-1.0g/kg体重。优先选择鱼类、鸡蛋白、牛奶等生物价高的蛋白质,限制豆制品和红肉摄入。
4、预防感染:免疫功能紊乱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发热或咳嗽症状时及时检测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
5、定期监测:每3个月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每年进行肾脏超声评估结构变化。突发水肿或尿量减少需立即检测血清白蛋白和血脂水平,警惕肾病综合征进展。
膜性肾病患者需长期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但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烹饪采用蒸煮方式减少油脂摄入,多食用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严格戒烟限酒,睡眠时间保证7-8小时,通过冥想缓解焦虑情绪。注意观察晨起眼睑水肿和下肢凹陷性水肿情况,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合并高血压者需监测清晨和睡前血压,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