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肾病科
膜性肾病的生存期与病理分期、治疗反应及并发症控制密切相关,早期规范治疗可使10年生存率达80%以上。
1、病理分期:1期膜性肾病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轻微,蛋白尿程度较轻,通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显著延缓进展。2期患者基底膜钉突形成,需联合ACEI类药物控制蛋白尿。3-4期出现广泛基底膜增厚,肾功能逐渐恶化,生存期可能缩短至5-10年。
2、蛋白尿控制: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者预后较好,常用环孢素、他克莫司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尿蛋白>8g/d且持续半年以上者,5年内约30%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采用利妥昔单抗生物制剂治疗。
3、血栓并发症:肾病综合征期易发生肾静脉血栓,表现为突发腰痛及血尿。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可预防肺栓塞等致死性并发症,未抗凝患者猝死风险增加3倍。
4、感染防控:低蛋白血症患者免疫球蛋白丢失,肺炎链球菌感染风险升高5倍。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相关死亡率,合并感染者需及时使用头孢三代抗生素。
5、肾功能保护:血肌酐>133μmol/L时进展风险显著增加,需限制蛋白质摄入至0.6-0.8g/kg/天。合并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优选缬沙坦等ARB类药物。
日常需监测尿蛋白/肌酐比值,每3个月评估肾功能。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配合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g以内。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及肾毒性药物,合并水肿时限制饮水量。终末期患者可选择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肾移植后10年存活率可达60%。定期随访尿微量白蛋白及肾脏超声,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