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手术有风险吗

王超 主任医师

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脊柱结核手术风险客观存在,可通过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护理、药物辅助、康复训练等方式降低风险。脊柱结核通常由结核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脊柱结构破坏、合并基础疾病、病灶范围扩大等因素引起。

1、术前评估:手术前需完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评估病灶范围及全身状况。脊柱结核可能与肺结核病史、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术前控制感染灶、纠正营养不良可降低风险。

2、术中监测:手术采用病灶清除术或椎体融合术,需实时监测生命体征。术中出血量控制、神经功能保护是关键风险点,需由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团队操作。显微镜辅助技术能提高手术精确度。

3、术后护理:术后需保持制动体位2-3周,预防植入物移位。护理重点包括伤口观察、体位翻身、疼痛管理,需警惕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使用防压疮气垫床可减少皮肤损伤。

4、药物辅助: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药物需覆盖休眠期结核杆菌,定期监测肝功能。出现耐药情况需调整为乙胺丁醇或链霉素。

5、康复训练:术后6周开始渐进式康复,初期以呼吸训练和被动关节活动为主。3个月后逐步增加核心肌群训练,水中运动可减轻脊柱负荷。康复期需避免剧烈扭转和负重动作。

脊柱结核患者术后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推荐鱼肉、蛋奶及大豆制品。维生素D补充有助于骨骼修复,每日晒太阳20分钟可促进钙质吸收。康复期可进行游泳、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篮球、举重等剧烈活动。定期复查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出现发热或疼痛加剧需立即复诊。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者应每月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