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脊柱结核可通过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内固定术、椎管减压术、矫形手术等方式治疗。脊柱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脊柱外伤、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通过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的椎体、椎间盘及周围脓肿组织,减少结核菌负荷。适用于局部脓肿形成或死骨存在的患者,术后需联合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6-12个月。
在清除病灶后植入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促进椎体间骨性融合。该手术能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后凸畸形加重。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定期复查X线评估融合情况。
采用钛合金钉棒系统固定病变节段上下正常椎体,提供即时稳定性。适用于多节段受累或严重脊柱不稳病例,可与植骨术联合实施。内固定物一般无需取出,但需终身随访排除迟发感染。
当结核病灶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下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时,需紧急行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时机越早越好,超过6个月的神经压迫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
对晚期严重后凸畸形患者,可采用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通过三维矫正改善外观及呼吸功能,但手术风险较高,需由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团队操作。
术后需坚持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牛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康复期避免负重劳动,可进行游泳、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脊柱影像学变化,出现发热、切口渗液等感染征象需及时复诊。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吸烟者必须戒烟以降低复发风险。